最新动态

一带一路上的蒙古能给中企什么机会?

发布时间:2015-03-06

一、推行“第三邻国”对外政策的邻国——蒙古

蒙古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纯内陆国之一。地处欧亚大陆东北角,它有着一般国家不具备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它的人口与其幅员极不成比例。大约300万人生活在15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上。论人口,它位居世界第121位;而论幅员,它则是世界第17大的国家。

其次,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在已探明的80多种矿产中,煤炭、铜、铁、金、锡、铀、钼和石油的储藏量较大,其中铜和钼矿居亚洲之首。由于该国资金和技术缺乏,各种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和开发尚未全面展开。畜牧业是蒙古的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其产值约占全国GDP20%,占出口收入的10%。羊绒产量在全球排行第二。

再次,该国是一个夹在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蒙古在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地缘战略、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大棋局上,它成为大国拉拢和争夺的对象。

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蒙古在苏联解体后,特别是在21世纪开始后,寻求走一条现代“均势外交”之路——推行“第三邻国”对外政策。所谓“第三邻国”对外政策,是指弱小国家在大国夹缝中面临安全威胁时,采取平衡手段,利用大国之间矛盾,借助外部一个或者多个强大力量,使大国之间互相牵制而相互制衡,消除大国对自身的威胁,从而保障国家安全。这里的“第三邻国”,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亚太大国。

这项对外政策事实上已经成为蒙古的基本国策。1994年,蒙古国家大呼拉尔通过《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规定蒙古奉行开放、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强调“同俄罗斯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是蒙古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但另一方面又主张同中俄“均衡交往,发展广泛的睦邻合作”,重视发展同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亚太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与合作。

蒙古虽然不是这项政策的首创者,但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的国家之一。曾经一度,中美俄日印诸国领导人竞相造访乌兰巴托,这个封闭的小国吸引了不少眼球。

二、中蒙贸易和投资关系的现状

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蒙古与苏联和其继承者俄罗斯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在苏联解体前的数十年中,中苏关系紧张,蒙古奉行亲苏政策。90年代起,中蒙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

其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互访。中国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访乌兰巴托。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蒙,更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现在中蒙之间已经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且确定在经济领域“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合作的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经贸合作思路”。在习近平亲自推动下,双方长期商谈的重大项目取得进展,签署了30多项合作文件,涵盖经贸、矿产、电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多个领域。

目前,中国是蒙古最大贸易伙伴,蒙古出口到中国市场的产品占据其对外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出口到中国的煤炭在中国全部进口煤炭中的占比达到十分之一,大约3000万吨。

中国也是蒙古最大的外资来源国。据蒙古外资局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在蒙登记注册的外资企业12764家,来自世界112个国家,直接投资金额超过140亿美元。其中,中资企业6225家,占外资企业总数的48.8%。中国对蒙直接投资存量接近38亿美元,是该国吸引外资总额的26.7%。

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外资在蒙投资,多集中在矿产开发。矿业聚集了85%以上的外国对蒙投资。外资在蒙布局不平衡状态十分明显。

三、中企在蒙投资的机会与可能的障碍

中蒙两国有着47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虽然在经济规模上没有可比性,但是也有互补的地方。蒙古存在着大量尚未勘探和开发的自然资源,同时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且,蒙古人口的近半数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城市的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外资的参与。其落后的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不仅满足不了境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适应不了在“矿产兴国”旗帜下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根据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和中蒙推进双方经济合作关系的基本思路,在能预见的未来,中资企业至少可在以下领域施展拳脚。

1、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在蒙古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中,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有不少矿产的储藏量也十分可观,比如煤炭1500多亿吨、铜2.4亿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黄金3100吨。

虽然各国企业蜂拥进入该领域投资,其中包括400多家中资企业,但是总体投入和单个项目金额都不大。基本上属于试探性质。这或许受制于蒙古整个的投资环境,包括公路、铁路、电力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够完善。随着综合投资环境的改善,大规模矿产资源投资将相应的生根开花结果。

2、公路、铁路、电力和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蒙古境内各类公路总里程大约为5万公里。属于国家级公路的里程达到1万公里,其中仅有2000多公里铺有柏油路面。公路条件相对于如此规模的幅员而言显得落后。

铁路的设备和技术也十分老化。全境只有一条长约1800公里的铁路贯穿,这还是中蒙俄国际联运铁路的一个部分。为舒缓铁路困境,蒙古计划修建戈壁区铁路线、东部区铁路线、西部区铁路线和铁路网横线等多条铁路线。

蒙古的电力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备落后,即使有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仍然解决不了电子生产自给自足的问题,部分电子需从中国和俄罗斯进口。电力基础设施面临改造升级以满足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较于其他领域,蒙古的电信业还算发展得快的,在乌兰巴托这样大的城市无线信号覆盖率较高。该领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蒙古全境通讯网络覆盖率。在这方面,仅凭其自身技术和财力恐怕不够应付。

3、畜牧产品加工

畜牧是蒙古优势产业,在其出口中的份额不算太小。不过,发展空间还很大。中资企业可在羊绒产品开发和畜类产品精加工方面凭借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将蒙古的这个产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4、城市改造和房屋兴建

与中国不同,蒙古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在首都乌兰巴托,现有旧房的改造项目非常多,外商的涌入和蒙古本土商业气氛的逐步形成,增加了对商住和办公用房的需求。在这一方面,中企轻车熟路,并且有相对于其他国家投资者更加便利的地利条件。

除上之外,中资企业还可以在金融、旅游等服务业一展身手。

不容否认,中资企业在蒙古投资也面临诸多障碍或困难。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来自其他经济强国的竞争。蒙古的“第三邻国”政策也为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等国的投资者创造机会。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它们都是对外经济方面的高手,同时还长期向蒙古提供这样或那样的经济援助。最近几年,它们之间时常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拉近了国家之间相互关系。

第二,蒙古的外资法律和政策缺乏稳定性。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蒙古制定了不少规范或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和政策。但是问题在于变化太快,包括中企在内的各国外资难以适应。比如中企收购南戈壁公司一案就是个典型。在该收购案发生之时,投资交易适用的是2012年之前的蒙古外资法律和政策。而在该收购案几近完成时,2012年版外资法通过。该法收紧对有国企背景的外资股份占比的审查。在中企根据2012年版外资法宣告交易失败后,在审查标准上相对宽松的更新的2013年版外资法得到通过。正当新的希望出现时,蒙古司法机构以逃税罪为由对被收购目标企业的前雇员予以重罚,中企的收购计划彻底失去复活的机会。当然,受到外资法律和政策变化影响的不只是这家中企,蒙古的外国直接投资环境也受到普遍质疑。

第三,蒙古民间有仇华和排华的势力存在。据说在首都乌兰巴托,华商的店铺很少有用汉字标识的,其原因是这容易招来极端民族主义组织或人士的攻击。这种现象的发生或许与两国间历史有关系。但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个曾经封闭的国家突然面对排山倒海的外国元素的涌入而一时适应不过来,而其中中国商人和产品的存在尤其突出。

 

(来源:蒙古通-蒙古国投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