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香港金融服务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5-05-25

节选自2014年10月24日上午与会嘉宾在第六届外洽会专题论坛“香港金融服务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编者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 张国宝

尊敬的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陈家强局长

尊敬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李波司长

非常高兴陈家强局长倡议召开这样的专题研讨会。

正像我在前几次发言中讲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外汇储备也从几亿美元增长到现在接近4万亿美元,国力和技术实力大大增强。如果说前30年我们的开放以引进外资、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话,近几年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呈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态势。据统计,近十年来我们对外投资的流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这个增长速度听起来很高,和我们原来的基数比较低有关系,但毕竟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13年,国际经济仍然处于缓慢复苏状态,跨国投资流量增长只有1.4%,是一个比较低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海外投资流量仍然增长了22.8%。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现在正进入到一个海外投资迅速增长的阶段。

因为今天是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为主召开的以香港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研讨会,所以我特意查了一下对外投资中涉及香港地区的一些统计数据。中国现在境外投资的流量,按境外国家及地区统计数来看,第一位的仍然是香港,香港占了去年对外投资额的58.6%。因为我过去接触的比较少,我看到这个数字都感到很吃惊,这说明香港作为中国金融窗口的地位还是很明显的。香港占到我们对外投资额的一半以上,还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数字。去年海外投资总的流量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78亿美元。在这当中有58.6%是投资在香港,但是香港可能只是一个窗口,通过香港又投向世界其他的地方。从这一组数据还是能够看出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作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现在中国海外投资总资产量已经达到了25000亿美元,其中净资产的存量是6600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净值有5800亿美元,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去年我们的跨国投资流量占了全世界跨国投资流量的7.8%。但是我们的存量由于过去基数比较小,占全球比重还比较低,跨国投资的存量我们只占全球的2.5%,还是个比较小的数字。尽管如此,中国在全世界的跨国投资已经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也可以看出,中国海外投资的潜在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我跟陈家强先生和李波司长交谈的时候,也谈到我工作当中的一些感悟。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走出去已经是很多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我长期在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工作了40多年,我曾经经历过国家只有几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时候。在80年代我们的外汇储备曾经一度达到过150多亿美元,那个时候就觉得很了不起了,研究如何要用好外汇。李鹏总理在当时还曾经提出来,用外汇建几座电站。那个时候我们供电很紧张,像苏州工业园电站,湖北襄樊电厂,还有天津蓟县电厂都是当时利用这批外汇建设的。但是现在我们居然达到了接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我们当时想不到的。我后来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从我熟悉的能源领域也能勾画出我们国家经济的一个状况。现在我们国家的电70%是用在制造业上,家庭用电只占11%-12%,服务业用电只占13%,农业用电只占5%。从用电结构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电主要用在制造业上。具体用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一讲大家都很明白,我们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业使用了大量的电。就以钢铁为例,我刚才向陈家强先生介绍,我原来在国家计委也分管过工业,其中包括钢铁工业。纵观全世界钢铁发展史,只有美国达到过年产1.6亿吨,只有四个国家的产量曾经超过1亿吨,那就是美国、前苏联、日本和德国。前苏联达到过1.4亿吨的钢铁产量,日本和德国也超过1亿吨,但是后来随着他们工业化完成,他们的钢产量都掉到了现在的1亿吨以下。我在任时,有一年中国钢产量曾经快接近2亿吨了,那时候冶金部的老领导就惊讶的呼吁,不得了了,中国已经到了2亿吨钢了,国家注意要控制了。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现在我们的钢产量达到了7亿吨。刚才陈先生也问我,7亿吨是产量还是能力,我说是产量,能力比这个还要大。如果包括现在还在建的,有人说快接近10亿吨。这样大的数字可以说在世界的工业发展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我也很担心,这种产量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是需要的,但是可能很难长期维持。其他的制造业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包括我们的水泥,还有我们的纺织业。我刚才也讲了一段故事,中国像你们这一代人没有人再去穿打补丁的裤子,我们这一代人离开父母出去读书基本功就是要会补裤子,都是穿着打补丁的东西。现在中国纺织业解决了13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还提供了全世界35%的纺织品,也就是说我们还解决了全世界35%人口的纺织品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当然也说明中国制造业之庞大。现在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的产业竞争力,无论是能源也好,劳动力成本也好,和国际上有些地方竞争已经有些问题了。以制衣业为例,原来制衣业是中国很重要的产业,但是现在像孟加拉国雇普通的工人,工资相当于一个月800元人民币,在中国现在雇一个工人一个月800块钱已经很难雇得到。产能过剩的问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问题,作为企业来讲面临着走出去的需求。

我和很多同志都判断,在未来的若干年当中,走出去将是中国对外开放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领域。但是也有些统计数据并不是十分准确,像昨天央视《对话》节目当中,主持人就问我,我们走出去是不是有百分之七十亏损,我说你这个数字哪里来的?我不相信走出去会有70%的企业亏损。亏损肯定会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到中国来投资,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成功。如果有100个项目,95个成功,5个亏损,那就是非常好了。当然如果说你投资100个项目,50个都亏损,那就有问题了。但是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走出去项目都是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他们还要前仆後继的走出去?走岀去的企业当中很多还是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他们的钱是要精打细算的。所以我想走出去现在是中国对外开放非常重要的新趋势,而且这种势头还会继续发展。

但是我们走出去也面临很多问题。我跟李波司长很坦率地讲,我说在现代社会中,金融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如果说碰到问题的话,比较集中的还是融资难、担保难。现在中国的银行在海外机构也很多,企业在开始酝酿项目时,也要和银行沟通。项目搞成了以后,银行能不能给贷款?现在银行也想拓展自己的业务。中国国内现有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做的比较大,其他银行现在也都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的业务亮点,所以也在积极拓展。海外贷款项目,问到银行时都说很好,要给你支持,但是真的要提供贷款时确实非常难,海外机构往往做不了主,要通过香港分公司,香港分公司做不了主,还要拿到北京来,到了北京总行还要再评估,还要各种各样的抵押担保等,能够半年、一年把这件事办成就是很不错的了。但是我们在海外的很多投资项目面临和其他国家的竞争,比如说我们正在帮助我们的一家会员单位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电厂,这个电厂你想投,日本人也想投,你解决不了融资问题人家不会等你。最后反倒是一些国外银行给了贷款,像马来西亚银行听说有这个项目,他找上门来,说这个项目只要好就愿意给你贷。而且不需要国内提供任何抵押或担保,只要印度尼西亚有购电协议作为保证,比如电价是多少,购多少年,每年购多少电,如果这些协议是可靠的话,可以用项目融资的办法提供贷款支持。最后的确是通过马来亚银行给解决了贷款,而且利息还比国内的银行贷款利息低。甚至有一些小额贷款都难,比如刚才我提到这家企业,在中国国内还是很有名气的,这个项目办成以后,首先要在印度尼西亚开办一个公司,要租一个楼面,多少钱呢?600万美元,对于企业来讲这个数字也不算太大,他们本来想就地通过中国银行在印度尼西亚的机构解决,但是解决不了,最后老板说咬咬牙,我自己出吧,自己来解决。所以真正要拿到贷款的时候,中国银行的手续还是非常复杂的。

第二是担保难。我们现在走出去,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都离不开金融担保,所以成立了一个中信保,财政也给支持。目前中信保已经成为我们走出去提供担保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险公司,但是在我接触到或听到的很多公司都找中信保,因此就要排队,财政还要给中信保额度限制,一年只能担保这么多,如果超出额度以外,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来讲,将来出现风险财政就要承担责任。每年的额度有限,额度用完就没有了,而且把额度分解到五大洲,拉丁美洲是多少,非洲是多少,超过这个额度就没有了。昨天我就碰到我们的会员单位提出来的问题,就是山东科瑞集团,他们现在是国内做石油装备出口做得最大的,全世界57个国家都有办事机构,在这次习近平主席访问拉丁美洲的时候,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见证下和阿根廷石油公司签订了一个10亿美元的买方信贷,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国家开发银行胡怀邦董事长也在习主席见证下跟阿根廷石油公司签订贷款协议。这还是在高访推动下签订的协议,但是回来还是落实不了。第一笔就是2亿美元的压裂剂由中方来出口,开行遵守承诺同意给贷,但必须要找担保公司,中信保经过一番研究以后也出具了愿意担保函,好像这个事应该能办成了,还不行,还要报财政部金融司,金融司不同意,金融司为什么不同意呢,最近阿根廷的项目比较多,葛洲坝工程局在这里也承揽了水电项目,要40亿美元担保,担保额度早就没了,所以你就做不成。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也很困惑,现在我们国家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企业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可能,把我们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银行也愿意贷,担保公司也愿意担保,就是办不成,而且这个项目还是高访时达成的,其他项目可想而知,会更难。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真要走出去抛开其他问题不说,比如政治风险等,我们面临的金融问题就是很大的障碍,还不能适应我们现在走出去步伐加大的要求。而香港自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在我也很担忧香港受到“占中”事件的影响,过去我在工作当中跟香港有很多交集,不知道“占中”这个事会发展成什么样,也很担心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不管如何,香港金融地位的作用还是很大的,通过我前面列举的数字不难看出,我们很多对外投资都是通过香港渠道出去的。

另外一方面对外投资这两年谈论比较多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民币结算的问题。我们走出去,现在国际上政治风险很多,一会儿动乱了,一会儿有问题了,中国走出去面临很多的风险,包括汇率风险。接下来李波司长可能还会讲到这方面的问题。我感到人民币对外投资结算业务也在逐渐的增加,人民币作为一种结算货币也在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亲睐。但是这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机构来承担这个任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走出去面临的新课题。昨天在《对话》当中也列举很多日本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和案例,他们也面临过经济泡沫破裂时候走出去购买大量的美国资产所面临的困境,也经历过由于汇率急剧变化所造成的损失。我们作为后来人,完全可以从过去的案例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也非常需要国际上有经验的金融部门、法律部门、咨询部门来帮助我们企业健康的走出去。

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能够让香港在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在人民币对外结算业务等方面继续发挥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谢谢大家。

 

香港财经事务与库务局局长 陈家强

尊敬的张国宝会长,尊敬的李波司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今天很高兴出席第六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还有在香港论坛上跟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题目。特别是在一国两制这个框架下,香港是如何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其实走出去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是特别关心的,过去这几年来,我们在北京跑了很多不同的部门,包括金融部门,也包括发改委,我们都常常谈这个题目: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帮企业走出去。所以走出去的题目在我们科研里面是放在很重要的一个位置上,因为我很同意刚刚张会长谈到,金融业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在风险管理、融资方面为企业走出去带来所需要的条件。

其实在过去,香港金融中心通过它的优势,通过它的历史关系,已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平台。我今天会回顾一下香港金融中心的定位跟优势在哪里,过去我们是怎么样为中国企业提供走出去的条件,还有我谈一下以后有什么政策,希望推动这方面的发展,给我们企业带来更多政策方面的帮助。当然我们知道香港是比较独特的,我们融合了中国优势,也具有一个全球优势的条件,我们作为国家全球金融中心,里面有双重意义。第一是香港可以带领世界去了解中国,把握内地的商机。同时香港是属于中国,香港企业可以管理中国商区,特别亚洲区的聚集。香港是海外、海内商业机构在区域内落户跟投资的主要地点。与此同时我们知道香港作为一国两制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具有一些独一无二的优势,有完全的技术自由跟基金流通的自由。香港经历过很多不同的金融危机跟风险考验,所以我们汇聚了国际金融人才,同时在金融危机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长久以来香港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门户,是中国对外贸易跟投资的主要窗口跟平台。在人流、物流、基金流跟资金流方面香港跟内地是紧密相连的,当然我们很熟悉香港的证券市场,香港有高度国际性的融资市场,有优秀融资功能,过去为内地企业筹集了很多很多资金,同时内地企业通过在香港上市也提高了透明度和公司管理的标准,也为中国企业擦亮了他们的品牌,给他们在对外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

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建立品牌的例子比比皆是,截至2014年9月底,我们看到的数字有857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市值是14.41万港元,总融资达到4.2万港元。其他方面,除上市以外,内地的金融机构也把握香港的机遇,不断在香港扩充他们的业务,我们看到至今年9月底,有28家内地证券公司跟期货公司在香港成立了分支行,到8月底在香港接受香港经管局监管的内地银行也有24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里面提出,香港要建立一个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为内地的个人跟企业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理财服务。香港基金管理总资产值,从2010年年底的10万亿港元增加到2013年年底的16万亿港元,增幅达到60%。这个数字也是比我们在香港的其他亚洲区竞争对手——新加坡的资产值大很多。内地的很多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也有分支机构管理基金,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过去十年的迅速发展也是有目共睹,香港现在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人民币存款从2010年年底的3000多亿人民币到现在为止是11000亿人民币,人民币产品也包括基金、债券、保险、贸易结算跟衍生工具。

从我刚刚谈到的几个基础上,我们看下一步香港如何制定政策,进一步去巩固跟提升香港作为经济中心;同时如何协作内地企业在香港建立地区总部,财经业务中心跟专属自保中心,我们通过这些政策可以让香港更有效的扮演内地基金跟企业走出去的桥梁。

为什么我们谈到财资管理呢?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跨境基金流动会越来越频密,香港跟海外的跨国企业会增加在内地筹资的项目活动,对财资管理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内地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对财资管理需求会继续增大。跨国内地企业在全球有很多营销网络,每天都有大量和大额的收支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很多时候会将现金的管理、收支跟内部转拨、发票、外资管理等等所有活动同时集中在一个中心处理,让它比较有效的处理。香港这个金融中心,基金自由流通,市场开放,还有我们具有最密集的全球银行网络,这个优势对香港建立财资管理中心很有条件,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内地企业,利用香港的优势跟金融平台,让他们去管理全球的基金,做财资管理的服务。

我们通过的政策也包括在税务方面做一些调整,所以现在研究一下在同一集团内公司之间对香港进行财资管理活动的时候,怎么样去做合适的扣税。财经事务跟库务局现在连通香港的经管局跟香港的税务局去研讨相关的税务安排,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税务安排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财资管理中心。

香港同时也是内地企业设立专属自保公司的理想地点,会利用专属自保公司有效管理企业到境外的业务风险。中央政府在2012年6月公布一系列加强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政策措施里面,也包括支持内地机构在香港设立自保公司,完善风险保障基金。内地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国际化,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他们会通过使用专属自保以减少保险费和完善风险保障,一些较大型的项目,比方说油田、发电厂跟基础设施大的比较难在保险公司市场来投保,会通过成立自保公司直接向国际市场投保,从而分散风险;另外由于自保公司把它所属的企业集团公司风险集中起来,从而可以享受保险,同时购买保险的时候降低保费率,有效运用资源,同时也增加风险管理的一个目标。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内地企业公司已经在香港进行了财资活动,也考虑将自保公司设在香港带来协同效应,香港毗邻内地,文化语言相同,十分适合作为内地自保公司的一个落户地。为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发展,我们提供一系列推广方面的优惠,包括较低的资本和偿付准备金的要求,并在今年3月我们立法自保公司离岸业务利得税减低50%,到8.25个百分点,香港市场也有高素质的会计师、法律方面的服务,香港同时有庞大的资金池,内地企业可以通过在香港成立自保公司,把他们的风险在香港进行人民币再保险,也有减少汇率方面的风险。到今年10月底,或授权在香港进行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一共有155家,当中内地保险公司有16家,此外,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可以考虑在香港成立专属自保公司,承保内地企业境外业务其资产有关的风险,来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到目前为止有两家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了专属自保公司。

我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金正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粮草”,必须要准备充足,妥善管理,我相信准备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能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设立区域总部、财资业务中心、以及专属自保中心等等,来管理跨境业务的基金需求跟风险,为进一步扩展打下坚固的基础。谢谢!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 李波

尊敬的陈家强局长、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六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期间的香港金融服务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根据会议安排我就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作如下介绍:

一、跨境人民币业务整体上取得了平稳较快的发展。

2009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按照低调务实、有效推动、尊重市场、顺应需求、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的原则,顺应市场需求,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逐步取消人民币用于跨境交易计价结算的限制,建立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有效的促进了贸易投资遍地化。经常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从2009年35.8亿元到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已经接近25%。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已经超过15%,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已经达到174个,在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伦敦等地也先后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离岸交易日趋活跃,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正在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银行。目前人民币使用跨境政策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企业在经常项下跨境使用人民币的政策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和充分便利化,企业跨境直接投资使用人民币也已经没有政策障碍,跨境融资使用人民币的政策也正在有序放宽,应该说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实体经济从人民币跨境使用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走出去也得到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支持。

二、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情况。

2011年4月发布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首先,香港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稳居首位,香港一直是与大陆人民币跨境结算量最大的地区,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初期的占比超过70%,到现在占比也超过50%,每年与大陆之间跨境人民币收付额从数千亿元上升到数万亿元,2013年达到了3.55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了3.78万亿元。

第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全面发展,一是人民币存款余额稳定增加,刚才陈局长也提到,香港人民币存款如果加上CD已经超过1100亿,8月末香港人民币的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500亿元;二是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稳中有增,截止9月末香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已经超过5400亿元,发行主体和投资者的地域和行业分布也日趋多元化,香港成为最重要的人民币国际融资平台;三是人民币的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的保险、基金、外汇、股票等日渐丰富,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人民币金融服务;四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2007年6月香港建立了境外人民币支付系统,人民币现钞发行的基金海外代保管库,香港代保管库运行也非常顺畅。

三、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并服务全球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最近这几年内地企业明显增加了海外投资和并购的力度,香港对于内地企业而言不仅是一个面向全球的投融资平台,更是可以全面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国际化的地方,很多谋划走出去的内地企业都是依托香港平台实现了远航。首先,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也从过去的引进来为主,逐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新格局。2011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香港宣布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的新的政策举措。其中特别的提出要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先在香港落户,或者连通香港企业走出去,就能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下习惯国际的规则,帮助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

第二,香港在投融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香港作为亚洲第三大的证券市场,具有高度国际化的环境,香港也成为很多内地企业上市,或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首选。2011年10月宝钢集团赴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10亿元,成为境内非金融类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第一单,到目前已经有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能国际、大唐集团、五矿集团等十家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香港银行业用于支持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境外使用的贷款余额超过8700亿元港币。

第三,香港在专业服务、人才和营商网络方面也有很明显的优势,从目前来看,内地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都面临挑战,比如投资并购活动常常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又比如文化差异,以及缺乏对当地法律、监管体制的认识,在海外的并购、经营、管理中有时候也会遇到困难。这些短板正好可以借助香港的强项来弥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拥有大量既熟悉国际市场,又了解内地体制的专业机构、专业人才及营商网络,如果把香港的特殊优势与希望走出去,但又不熟悉国际市场,同时缺乏融资渠道的内地企业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格局。同时,内地企业走出去也为香港发展带来了机遇,把香港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平台,不但内地企业受益,香港也可以借机实现功能决策的华丽转身。近几年来,内地的大型企业频频走出去,带动了香港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港设立海外总部,为香港带来大量的就业,对香港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香港也能再度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放眼未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将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将为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谢谢大家!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海英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来自中国银行香港股份有限公司的李海英,其实我本人是负责贸易融资这方面的,如果是企业走出去我觉得贸易融资是第一步,因为贸易融资是实体经济的一个非常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业务。按照今天论坛的要求,我介绍的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情况,也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能够跟大家一起分享香港以及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我们对未来的一个展望。随着我们国内人民币政策的逐步开放,应该说离岸人民币市场这几年发展是非常的迅速,香港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国银行是香港唯一的人民币清算银行,应该说在过去数年来我们是见证了整个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来看一下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历程。离岸人民币市场实际上在香港起步有接近10年,从最初的只有汇兑的银行卡业务,到目前的产品逐渐丰富,政策也逐步的开放,业务范围刚才李波司长也讲到了,在经常项目项下是全部覆盖的,特别从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以来,应该说我们跨境人民币的政策是逐步的完善和开放。在资本项下贸易、融资、投资的业务品种也是越来越多。应用地区方面香港是最早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参加者,后来现在业务已经覆盖到全球,在新加坡、卢森堡陆陆续续一些金融中心都参与到人民币的清算业务当中来。同时参加的主体由最初的香港居民个人,到后来的企业、金融机构,到现在的多元化,包括基金、保险,包括一些非居民都参与到人民币的离岸业务当中来。接下来我从几方面跟大家分享目前发展情况。第一,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跨境使用持续增长,而且应用逐步向资本项下渗透;第二,香港是目前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融资活动也日渐的活跃;第三,香港人民币财资业务发展比较迅速,离岸交易也比较频繁,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量屡创新高,第四,人民币的汇率双向波动,汇率的机制逐渐形成,与在岸市场的关联度逐渐的提升。

香港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渠道,1-8月份经过香港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量达到3.93万亿,同比去年增长了78%,占整个内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超过90%,到现在为止,香港仍然是连接境内、境外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枢纽。现在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跨境量增幅明显快于人民币贸易的跨境收支量,1-8月份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包括ODI和FDI达到了63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比起同期跨境贸易的结算量只有50%的增长,它144的增幅是明显快于贸易项下的增幅。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社科院有一个预计,到2020年人民币的跨境投资项下的结算量将会超过贸易项下的结算量。

过去数年,香港人民币的资金池稳定增长,到现在存款总量如果加上存款证已经超过1万亿,约占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的60%,也就是说我们香港资金的存量占全球离岸市场的60%。庞大的资金池有利于人民币业务及产品的发展,为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人民币融资方面,6月末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了1394亿元,再加上我们同期的人民币债券的余额,大概有3800亿左右,融资的总数达到了5000多亿,这个与我们存款的资金池存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目前新政不断出台,资金的用途也会不断的打开,相信下一步融资的活动会更加的活跃。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交易活动是非常的频繁,在2013年的5月份港币RTGS的交易量首次超过欧元,今年1-8月份人民币RTGS的交易额达到108万亿左右,同比也是增长100%以上。月度人民币的RTGS交易屡创新高,而到了8月份的时候,清算额8月份单月是达到了14.8万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以来最高的单月净额。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最开始是金融机构开始发行,到了2010年首笔企业人民币债券在港发行,刚才李波司长也讲到,到了2011年是国内的宝钢在香港市场发行的第一笔的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量目前也是屡创新高,今年1-8月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45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了25%。发行主体,发行人从金融机构开始,后来逐步的扩展到了企业,现在金融机构和企业占比重是比较平均,债券的年期基本是三年以下。到今年的10月份,在伦敦英国政府也宣布发行了30亿的人民币计价的国债,英国也成为第一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这也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离岸人民币价格体制方面,香港市场与利率上已经基本形成统一的报价基础,在去年的6月份,香港监管局推出了人民币的拆息定价,为各类离岸人民币产品提供基准框架,去年香港推出了一个报价,使各个金融机构在报价上有一定的参考。在汇价的趋势上,香港经常谈到的是CNY、CNH,一个是在岸,一个是离岸汇率的价格。在2009年开始跨境人民币试点的时候,这两个价格是差别很大的。我记得在2010年的时候很多的企业是享受了汇差,有些企业是抓到了机遇,当时最大相差1000多点,很多企业是在境外购汇或者是结汇,享受市场上出现的机遇。到了今年春节以后,整体汇率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现象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现在来看CNY、CNH的价格基本上是贴近两地的差价,从今年春节之后基本上没有超过50个BP。

接下来同大家分享跨境人民币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离岸人民币业务会进一步扩展到全球,从下面这个图表也可以看到,中国已经与超过203国家签订了本币结算协议及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反映世界各地政府之间的人民币合作日益广泛,近年外国央行对持有人民币作为其中一种外汇储备货币的兴趣也日渐增加,对于利用人民币债券作为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更加的多元化。我们中银香港也非常有幸在香港市场27家央行到中银香港来开户,他们对持有人民币兴趣是比较大的,包括对人民币债券也都非常的有兴趣,这个是今年特别明显的一个变化。

随着人民币在全球的普及和使用,它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支付货币之一,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呈现,人民币成为第二大金融货币,仅次于美元,到今年的8月份,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支付货币的地位已经晋升到全球的第七位,目前香港仍然是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最多的地区,其他的国家,包括英国、新加坡、台湾、美国、澳洲占比是逐步的提升。SWIFT最新的人民币追踪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金融机构与国内和香港进行支付的时候使用人民币。在过去的两年当中,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使用率正在逐渐提升,亚洲首当其冲, SWIFT统计亚洲应用率在40%左右,美洲在32%,欧洲继美洲之后应用率达到31%。除了国际的应用增加以外,目前随着国内跨境人民币政策的新增,连续的出台,我们跟境内的这种资金的渠道也是越来越丰富,第一人民币跨境贸易全面铺开,包括上海自贸区、昆山试点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天津生态新城、甚至新疆地区,根据每个地区特点跨境人民币都有相应的突破。

第二是资本项下,现在允许跨境人民币贷款,或者境内集团内的企业借款给境外企业,包括跨境人民币的双向资金池,这些都是打通了境内、境外,我们香港和境内一些资金资本项下,资金流通的管道。第三点比较热点的是现在的沪港通以及RQFII增加境外资本市场的管道,增加境外投资者进入境内的渠道。人民币资本项下,目前跨境人民币资本项下进行,用的比较多的是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在上海自贸区是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很多的企业都在考虑怎么利用这个政策来做到境内境外人民币资金的贯通。除了直接贷款以外,中银香港借助香港的优势,我们在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方面也跟很多企业做了一些比较好的尝试,利用境内的金融机构和香港的金融机构,一方做境内的资金池,一方做境外的资金池,利用双地的汇率、利率,以及政策上的优势,包括税率方面的一些优势来更好的为企业降低成本,降低集团内日常经营融资资金的成本,应该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资本项下近期比较热点的沪港通,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列车的首发车。

展望未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会迅速发展,我们有信心。虽然大家对人民币应用比较广泛,也成立很多清算中心,但是就我个人来讲我们对香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认为香港未来还是会健康持续的发展。在香港一方面我们会抓住政策机遇,另一方面巩固并加强自身的努力,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自我旋转,形成良性循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香港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首先贸易和跨境投融资业务发展促进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建立和扩大。当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可以支援人民币融资活动的发展,并带动了债券、基金、保险、股票等投资产品和各类对冲财资产品的涌现,而人民币资金管理业务的不断完善又加强了资金的流动,可以支援多元化人民币金融产品,并且为贸易和投融资业务提供更多的便利,从而形成整个良性的循环。

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的发展是抓住了香港自身的优势,刚才前面几位嘉宾也都谈过,香港本身有简单清晰的税制,它又是中国的金融窗口、金融中心,另外香港的国际人才资源储备也比较丰富等等。香港是中国进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走出去,从外面引进来资金也是第一大地区。在人民币发展过程中,香港利用了这些优势,这些优势也是我们中国走出去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香港文化也跟内地的相通,中国的企业走出去,香港是首选的第一个目的地,通过香港这个枢纽去跟境外打通。作为金融机构怎么来更好的为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服务呢?我想从三个方面,第一是香港的贸易平台。现在中国走出去企业在香港成立贸易平台是非常多的,首先能够享受到政策优势、市场的机遇,同时香港市场和境内市场在利率、汇率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作为金融机构,我们在贸易项下的产品也是非常多的。除了中国境内我们原来的一些传统的产品以外,在香港市场上可以跟我们的财资产品结合,怎么能够把我们企业融资成本降得更低,更好的服务于我们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贸易上是第一步的。

第二步是作为香港金融机构可能要提供更高效的资金清算服务,因为香港现在虽然说在伦敦、新加坡都有相应的清算中心,但是香港金融进入设备基础是非常好的,RTGS为全球提供比较好的服务,清算的效率非常高,现在清算时间延长2-5年,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不管是资金的流动,还是通过香港克服跟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时差上的跨区困难,我们作为香港金融机构要提供更高效的清算上的服务,为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来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第三是融资的中心,因为香港现在是最大的人民币的资金池,实际上也是最大的人民币的融资中心,不光是人民币,香港市场其他的港币、美元,甚至欧美、日元,在香港活跃的程度不亚于其他的货币发行国家。它的金融主体也比较多,基金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主体,保险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银行也是很多,我们内地在香港的银行也有20多家,香港服务的银行机构也有百十多家提供融资中心的服务,融资中心不光是传统的贷款、贸易融资等等,更多的可能有债券、基金、财资的管理多种产品来组合。通过贸易中心、融资中心还有清算中心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公司产品部总经理 张伯杰

主持人,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谈一谈香港金融服务如何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话题。其实我来香港已经两次了,从我个人经历来讲,我1999-2004年在香港工作五年,2010到现在又有四年多,快五年了,香港金融它的开放度和综合的优势,我真是深有体会。建行从成立到现在也有60年了,董事长前两天也有一个讲话,建立香港,布局海外,建行的海外业务也是从香港开始,从1995年香港分行就成立了,到现在已经走了将近20年的路程,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我们香港主要有两个营业的机构,一个是建银亚洲,是商业银行业务,还有一个建银国际是投资银行业务。从总行经营指导思路,要给中国企业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

其实开篇的时候张会长就提到了,当时中国是利用外资建基建项目,资金紧张困难,说实话这些历程我都经历了,当时我在国内分行的国际部,那时候建化工电厂,建电力的项目都是引进外资,通过境外筹资转贷款或者出口信贷,当时西门子的设备通过欧洲的银行筹集资金,我们那时候做的工作是把外资引进来。现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以后,我们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把中国的资金送出去,把中国企业送出去,做好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

我们的整个业务也是在逐步的往这边发展,提供一个综合金融服务的安排,我们不但有商业银行,像刚才李女士提到的贸易融资,其实在我这个部门还有银团团队、结构性融资团队,财资产品团队,给中国的企业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从贸易开始做起也好,是从以后并购、项目建设,以及成套设备出口等等,像这些所有的金融服务安排我们都可以做得到,而且香港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确实非常有优势。因为我们的中国企业在香港那个市场上打开了,打出名声,其实也就在世界这个市场上打开了,打出了名声。香港市场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做的更好,让更多国外企业认识,中国的金融机构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安排,做的更好。

我跟企业打交道20多年,企业要发展也要做好负债的安排、资金的安排。香港给他提供非常广阔的空间,打个比喻,在香港资金市场上你可能能很容易找到各类的金融产品,我们要建一个项目的话,企业有资本金的投入,可能有项目融资的需求,项目融资比较复杂,通过公司借贷做银团的这些贷款,或者是前期的设备购买都可以安排,贸易融资的安排,短期的资金做一些搭桥的安排,后期再接着项目融资的安排,中长期的贷款,这些都可以在香港市场上很好的,很方便的找到提供相应服务的这些银行融资。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投资是美元,可能你营业收入是人民币,或者投资的是人民币,营业收入是美元,在这些货币之间风险控制香港也会有很好的外汇产品去帮你控制汇率变化的风险,以至于你在融资的过程当中,你融资的贷款计价是浮动利率的,一般在银行中长期会做浮动利率的安排,但是你某一项投资的收入是固定收益的安排,租赁,或者是其他的收益是比较固定的,希望有一个固定利率的安排,在香港市场上很容易能够找到相应的这些产品,做这些利率调期的安排,货币汇率的安排,这些安排不但是外汇,现在很好的是我们人民币的这些产品,相应也都有,人民币在香港已经成为了一个自由兑换货币,在香港已经是一个跟其他可自由兑换的外币是一样的货币,所谓离岸人民币。

现在限制人民币跨境的时候,可能是贸易项下是自由的,资本项下还需要好多的途径,RQFII有些额度上的限制,境外人民币是香港自由兑换的货币,所有金融市场能够找到跟美元、欧元、日元等等,所有这些国际货币都一样的,包括利率也有人民币的利率,也有人民币远期的外汇,以及人民币的利率调期的产品,各个银行机构都有这些安排,所以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如果以香港为出发点再走到世界各地是非常好的安排。而且香港市场说实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就是因为有各方面的支持,不单是银行参与,包括律所、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等,都有这些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机构提供各方面的专业服务,所以市场空间也非常之大,我们很多海外机构,董事长为什么借力香港,布局海外,其实很多海外机构的资金支持,可能资金来源也要到香港来,然后很多的清算最后还是要通过香港来做,所以香港真的非常有这些方面的优势,能够给境内走出的企业提供各种方面的金融服务安排。

我们建设银行也是,我们的指导思路是为客户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安排,来提供各方面帮助,去帮助中国企业,不管你走到哪里,做什么项目,我们都能够想到找好全套的金融服务的安排。

 

韦莱全球自保管理副首席执行官  Malcolm Cutts-Watson

首先先感谢陈局长以及甄女士能够邀请我们来参加这个论坛,最近我访问中国非常频繁,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陆非常高的热情,对于自保这方面。我注意到自保对于各位而言是比较新的概念,在这里我做一些基础性的介绍。

刚才甄女士已经做了自保的介绍,从我的角度来讲自保公司是企业内部的保险公司,主要是那些本身不在保险行业的企业所设立。这些企业内部的保险公司与其他商业保险公司的运行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出具保费,收取保费,同时向企业进行赔款处理方案,有一个特点是他们只有一个客户,就是公司本身。这些自保公司非常成功,现在每年大约全球有200间自保公司成立,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全球有超过6400家自保公司。这些自保公司承接所有类型的风险,他们的投资者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每年承接的保费超过500亿美金,这些自保公司大多不是中国公司背景的,但是最近我们注意到整个亚洲,尤其对于自保这块发生巨大的兴趣。现在已经有三家自保公司是由中国企业成立的。中海油在2000年的时候在香港成立中国第一家自保公司,中石化在2013年的时候在香港成立了他们的自保公司,中石油最近也成立了他们的自保公司,是在12月份,注册地也是在中国大陆。

自保公司的优势和好处可以从战略、财务和运营这三个方面来看。从战略角度来看,自保公司给企业一个风险管理的工具,允许企业根据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资本能力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同时也是企业发展风险管理策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从财务的角度来讲,首先可以降低财务风险成本,同时保费集中到了自己企业的自保公司当中,可以提高企业的现金流。同时可以使企业的保单能有持续稳定的保险价格。运营方面来讲自保公司对于离岸处理提供更大的保障,同时通过自保公司可以对企业本身的风险、保费等等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可以更好的管理企业的风险。同时因为通过自保公司出具企业的保单,确保这个保单能够与企业所有的业务风险保持一致。

这些优势已经被全球财富1000强的企业当中70%的公司所认同。在财富1000强当中有剩下30%公司,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亚洲地区,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在最近一段时间当中,这些公司也能够成为自己的自保公司,尤其是对于中国企业走向全球。

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而言,在我看来有两条战略,首先第一是你业务所面临的风险,第二个是购买保险的效率,从只是项目所在当地进行保险的购买,到转移到从全球的范围有策略战略性的购买。通过自保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承接自己的风险,可以建立自己的损失数据库。这个数据使企业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风险,分析自己的风险,从而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风险策略。同时也为在中国大陆总部保险管理部门提供途径去管理全球的保险,这可以提供更好的风险保障和更加优惠的保险成本。在我预测,将会有更多的自保公司是由中国企业建立。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徐春萌

谢谢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这个活动,事实上出席今天的论坛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接下来我向大家简单介绍目前两地市场,还有投资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沪港通。

沪港通是中国内地与香港两地证券市场之间建立的交易及结算的互联互通的机制,从而使得两地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的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对方市场交易上市的股票。沪港通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是如何通过沪港通把两地市场打通的呢?我们看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是一个沪港通实现的方式,有三个封闭的环路,最底圈是两个环路,上交所和香港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情况,右边红色的框可以看到内地投资者交易港股简单的流程图,内地投资者委托内地的证券公司,经由上交所成立的证券交易所服务公司,向港交所进行申报,买卖规定范围内的港交所上市的股票。蓝色是沪股通的交易图,通过香港在上海设立的证券服务公司向上交所进行订单申报,买卖规定范围内香港上市的沪股。这个特点所有的订单是总量过境,所有订单都在港交所和深交所撮合,从而发现价格公平的合理性。中间的环路是中国结算和香港结算两地的结算机构之间建立的结算连接,通过建立这个结算连接,两地的结算所互相成为对方结算所的特别结算会员,这样他们就可以代表本地的投资者作为名义持有人,向对方的结算所进行净额的结算。所以对于沪港通项下的跨境交易而言,结算是一个净额过境的,从而可以以比较小跨境资金流量支撑比较大的交易量。最后看这个图第三个闭环,也就是最外面一层,是两地监管机构,也就是CCRC和CCFC建立监管的关系,大家前段时间也看到了,也就是上周五两地有一个,都出了新闻稿,是关于建立沪港通项下的监管合作协议。

事实上两地监管机构在沪港通之前也是有监管合作安排的,但是由于沪港通这一特殊的安排,他们需要有一个MOU的增强版,上周五宣布的MOU的签署也就为沪港通项下的跨境的交易以及投资者保护提供了保障。沪港通最直接的效果,怎么个通法呢?比较通俗的来讲上海市场多了一个国际投资者,那就是香港结算,而香港市场也就是多了一个中国投资者,刚才我们提到了名义持有人制度,也就是中国结算,交易所和结算所之间的管道把两个市场打通了,从而跨境交易变的很简单,目前在沪港通没有正式成立之前沪港通想投资通过QFII制度,QFII从2002年底推出已经十多年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在这跟大家分享一个数据,就是整体的QFII和RQFII目前在内地A股的持股占比仅占A股流通市值的不足2%,尽管我们有十多年的QFII制度了。而新兴市场普通平均的数,境外投资者的占比是将近30%,从这两个不足2%和30%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方面,内地资本市场还是有很大很大的潜力的,这也是我们推出沪港通的便利性,便利两地的投资。

沪港通制度创新在于,投资者不用改变现有的交易习惯,对两地的交易制度做最小改变的情况下,就能够买卖对方市场的股票。换汇的过程都是在后台进行的,其实对投资者的交易习惯影响是最小的。

内地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在目前的情况下,其实在很多领域都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我们列举了交易环节,内地市场是有前端监控的,国际市场的惯例是没有的,还有结算方面,结算周期也是不一样的,帐户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别,监管理念方面两地市场也是很不相同的。在这一情况下沪港通最大的创新就在于,是在两地市场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开创性的尝试,通过这一实际中国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首次实现相对有意义的互联互通。

经过20多年的资本市场的开放,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最早是20多年来的B股,上来有H股的境外上市,再到后来提到的QFII以及前几年推出人民币QFII,我们叫RQFII制度还有QDII。

走到今天我们到了经常提的概念,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可以说开放是一个必然,但是冒然的开放也是有问题的,所以决策层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也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风险控制。我们刚才看到了沪港通示意图有三个闭环,可以说很好实现了一个跨境投资风险管控的问题。综合了目前开放措施的所有功能,可以在不改变本地制度规则与交易习惯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双向的封闭预行的、可扩融的、风险可控的开放架构。此外,由于跨境资金流动全部是以人民币进行的,换汇均在离岸,所以沪港通还可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