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资讯-备份

油价暴跌丝绸之路能源合作带来机会

发布时间:2015-03-06

近年来,北美页岩和致密油气开发取得突破,西亚、中亚、东北非等主要能源产区探明储量攀升,全球油气产能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国家新能源开发取得突破。同时,欧洲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北美能源自给率大幅跃升、进口萎缩,中、印贡献大部分能源消费增量,成为战略买家。由此,全球油气供需转宽且价格持续走低,生产重心西移、消费中心东移态势固化。新的全球能源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也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油价下跌背后的能源变局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几近“腰斩”,其背后的主因在于供求关系变化和美元走强:美国利用其在原油期货定价和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为制裁俄罗斯刻意压低油价,也助推了油价下行。欧佩克国家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出于保护并进一步争夺亚太市场份额、压制美国页岩气开发浪潮、减缓欧洲新能源研发及利用进程的目的,拒绝联合减产,更增强了2015年油价下跌预期。低油价也可能在未来稳住油气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格局中的统治地位。

全球油气供需关系的逐步宽松,及随之而来的油气流向、价格演变,是国际能源格局的最重要变化。全球油气供需关系放宽。就全球油气供给而言,2002年~2012年,全球石油及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增加了30.7%和20.9%,同期产量分别增长14.3%和33.2%;储量增长超过产量,全球油气储产比增加。同时期,北美页岩气革命的成功是国际油气供需的一个亮点。2000年美国页岩气干气的产量尚不足4000亿立方英尺,占当年美国天然气干气总产量的比例不足1%。然而,仅仅10年之后,这一数字飙升至4.8万亿立方英尺,占当年美国天然气干气生产的23%。北美液化天然气出口即将成为现实。

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北美能源独立趋势明显,欧盟国家油气进口呈现触顶,西方国家自西亚、北非的能源进口开始萎缩。2008年以来,美国自中东的石油进口量累计减少了16%。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事件后,欧洲对俄罗斯疑虑加深,未来能源消费和进口结构会更加多元,减少对俄依赖。有研究指出,未来能源消费增长低于全球经济增速,2012年~203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而同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能源,将下降36%,且能源强度将呈现加速下降之势。

伴随供求结构变化而来的,是国际市场中油气流向和供求双方地位的变化。俄罗斯及中亚、西亚、东北非油气出口国普遍对市场安全产生忧虑,寻求扩大对亚太市场的出口,亚太市场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进而,全球油气流向板块化趋势显著,欧亚、北美两大供需板块初步形成。北美板块上,美国向亚洲出口液化天然气具有现实性,向欧洲出口也将逐步成型。当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心已从争夺资源转为争夺市场。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激烈博弈,促动了欧亚能源深刻变革。作为能源大国,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却并不算强国。长期以来,俄油气出口方向单一,高度依赖欧洲市场,其能源基础设施也围绕西方市场进行建设,缺乏平衡的战略布局。因此,俄罗斯长期以来无力影响国际油气流量、流向,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有限。俄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基础装备相对落后,北极、东西伯利亚极寒地区及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依赖西方进口。同时,主要油气产国均将亚太市场视为重点,俄罗斯亚太市场面临激烈竞争。西方在技术装备出口方面对俄制裁严厉,限制其能源产业长远发展。西方在油气流量流向及石油期货、现货、基金定价等方面也对俄罗斯采取制裁措施。而俄罗斯能源领域融资、结算等金融业务高度依赖美元,西方制裁严重威胁俄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制裁,俄罗斯毫不示弱,采取强硬反制措施。2014年,俄罗斯着力加强与中日韩的能源合作,兴建管线、扩大出口。5月,中俄两国在历经10余年谈判后最终达成为期30年的东段天然气管线长期供气协议,每年供气量达到380亿立方米,两国间能源贸易规模获得了质的飞跃。之后的半年间,普京总统和俄政府高官多次表示将加大能源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俄远东油气资源开发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亚太市场,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12月,普京总统宣布中断南溪项目改建“蓝溪”,取道土耳其兴建通向东南欧的天然气管线,力图分化欧洲市场。普京总统访印期间,与印度达成若干合作意向,意在开拓印度能源和基础设施市场。未来,俄罗斯还加强国际能源金融合作,扩大能源贸易本币结算规模,打破美元垄断。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空前,将成为影响未来国际能源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新能源开发的前景促使各国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欧盟国家普遍制定了中长期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利用计划,以国家战略或规划的形式加以推动。德国、法国投入巨资,在超高容量电池、核电、光伏等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增长,并承诺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达到20%。美国提出2030年相对2005年温室气体减排26%~28%,美油气能源利用率已经很高,新能源将成为其减排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成熟,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利润也将提高,这将导致全球能源市场的供给端更加多元化。据预测,生物燃料、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2%升迅速至2035年的7%,并将在2025年超过核能,至2035年将接近水电。化石能源未来20年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有所下降。如果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技术突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将更加明显。面对新能源带来的市场竞争,油气生产国将进一步完善开采技术,降低非传统油气资源开采成本,将油气价格控制在能够承受市场竞争的水平上,这将对国际能源格局和油气价格产生深远影响。

能源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深化与西部、南部大周边地区各国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从我国及西部、南部周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互补优势来看,应将能源合作置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位置。积极运筹国际能源格局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谋划更多早期收获。而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已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打开诸多机遇。

首先,全球油气供需宽平衡态势下,各国十分看重中国市场,为我国巩固国际能源合作成果,推动国内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带来机会。俄、中亚、西亚油气出口国及澳、莫(桑)等新增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普遍寻求扩大对亚太市场的出口。我国于2014年与中亚国家达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D线建设协议、与俄罗斯达成《中俄东段天然气供销合同》,为“一带一路”建设收获了重要的早期成果,这与国际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未来几年,“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首先要做的便是落实现有协议,使协议变成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实际成果。与此同时,这种全球能源供给转宽、流向利我、价格走低的态势,不仅为我国推动国内能源定价机制改革、扩大市场定价比例供了机遇,也为我国联合欧亚板块供需双方建立议价合作平台打开了大门。我国可借机改变长期以来未形成独立的能源价格体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的局面,推动国内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在“一带一路”框架中构建议价合作平台,提振国际油气议价能力。

其次,在能源博弈的背景下,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开拓海外油气资源上游投资区块,提高优质份额油气占比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我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投资,但数量和规模有限。出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些国家秉持既要谋求中国油气市场,又不愿开放上游产业的政策,导致我国石油企业难以获得重大份额油气生产投资机会。目前,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金融困难,我国企业参加其“西伯利亚力量”开发的机会愈大。在全球能源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中东、中亚产油国也有意向我国开放油气上游产业,以能源合作带动经贸合作,进而推进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在新开发区块或既有区块新增产能中获得更多的油气资产,将有助于我国企业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巩固投资安全。

再次,俄罗斯有意强化国际能源金融合作、推动能源产业布局调整,为中俄能源合作带来新契机。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关键国家,在区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中俄能源合作对于域内其他国家具有示范效应。西方针对俄罗斯能源金融领域进行实施严厉制裁,使俄油气贸易结算、开发融资面临严重困难。为此,俄罗斯更加重视与我国开展金融和价格合作,不仅中俄油气贸易转用人民币结算的前景可期,两国联合推动建立远东地区天然气市场和定价机制也呈现利好。而且,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能源产业布局和国际能源合作多元化步伐更加坚定,为中俄能源合作取得新进展打开了机遇之门。俄罗斯能源部未来20年能源战略发展规划已经提出,至2035年对亚洲石油出口将占俄石油出口重量的32%,天然气将达31%。这意味着,俄罗斯要加速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势必扩大上游产业对外开放,已愿对我国企业开放更多远东油气田。

最后,我国与中东欧及一些发达国家能源合作取得进展,为我国能源产业进军“一带一路”区内成熟市场奠定了基础。中法核电共同开发取得进展,中法核电企业联合投资、建设英国核电设施,这是我国能源企业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去年达成的双边减排协议也为双方能源合作带来了契机,两国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合作当成为减排的重要动力。我国与发达经济体开展能源合作,说明我国的四代核电、非传统油气开发、风力、光能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前不久,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就非传统油气开发、核电及新能源合作达成意向。中东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西端,也是区内市场经济和法治最为成熟的地区。我国能源企业在此接受严格的市场标准和法律环境的检验,不仅是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更是对企业国际商务能力的考察,我能源产业未来不断开拓欧洲成熟市场的前景看好。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能源格局变化给“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一方面,俄罗斯经济金融困境为中俄油气合作带来不确定因素。《中俄东段天然气供销合同》所涉俄境内管线及基础设施建设由俄方筹资建设,所需投资甚巨。目前,西方制裁导致俄卢布贬值、融资困难、资金链脆弱,加之油气价格持续走低,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其承担的相关工程也面临困难。另一方面,油气价格长期走低对我国海外投资安全和新能源开发构成影响。当前,能源安全的重心已从供给安全转向价格安全。油气价格走低对我国能源安全的维护利弊参半,不可片面夸大利好的一面,也要防止低油价对全球及我国长期能源安全造成冲击。油气价格走低,导致我国企业在油气价格较高时进行的前期投资面临较大损失,也将消减我国新能源开发动力,进而影响我国长远能源安全的保障和减排承诺的实现。此外,伊斯兰国极端势力的崛起为我国周边跨境油气管线安全带来新风险。地缘政治剧变始终是我国周边跨境油气管线面临的首要威胁。2014年以来,伊斯兰国极端势力的快速发展也成危及我管线安全。尤其是其与巴、阿塔利班相互联结,导致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边界不稳,已形成现实威胁。

打造“一带一路”能源新支点

周边始终是我国外交的首要之地,也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最关键区域。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是我国西部、南部所涉大周边地区,地缘位置重要、能源资源丰富。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着力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将使能源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外交工作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由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行发力,促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取得进展。首先,推动建设涵盖市场、价格、运输安全的亚洲能源合作机制。“亚洲溢价”和价格话语权不足是亚洲能源消费市场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中东原油“亚洲溢价”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和历史诸多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也不是通过某个层面或单个国家的努力就能解决的。但当前国际油气市场环境有利于买方,亚太市场地位受到广泛重视,为相关问题的改善提供了可能。现阶段,可积极推动各国通过上海石油期货交易所进行议价合作,推动建立亚洲油气交易共同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具体来看,可在消费端联合印、日、韩等能源消费国推动形成亚洲油气进口国协调机制;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可联合印度推动“亚洲主要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部长级圆桌会议”机制化,联合中亚、西亚主要生产国共建亚洲能源合作机制。另外,周边油气管线安全运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适度向资源国、过境国开放我国能源下游产业的方式,将双方利益牢固捆绑,激励相关国家维护管道安全。未来,亦应推动管线建设网络化,形成跨境油气管线两端“多买多卖”格局的形成,以多元化的卖方买方固化管线安全,进而推动建立保障境外管线安全的国际协定。

其次,推进国内能源体制市场化改革,提升关键技术装备能力。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的中的强大,根本上是源于国内市场和科技装备水平的成熟和完善。借国际油气价格持续走低之机,我国应推动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建议在特定境外进口天然气供应线路中先行试点,逐步扩展到国内气源,并逐步扩大炼化企业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比例。以此为基础,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能源供需双方议价合作机制的建立。此外,目前我国难采油气开发技术装备水平不足,难以有效进入资源富集国上游产业链。建议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形式突破极寒、深水、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和高质量成品油炼化关键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深度能源合作奠定技术设备基础。

再次,提升海外能源资产配置和风险评估、防范能力。能源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战略运筹的重要杠杆,而其勘探、开发、储运均是资本高度密集的产业。健全统筹利用资金的能力,统筹利用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和“丝路基金”,将其使用到海外能源开发项目中,为推动我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国获取优质油气资产、巩固进口多元化成果助力。同时,应加强相关地区地缘政治、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避免我国能源资产受到破坏。可积极参与中东、非洲地区事务,为维护地区和平、安全开展预防性外交工作,同时也要充分评估全球油气价格长期下行的可能性,防止海外油气资产大幅缩水。

最后,统筹各国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交流、贸易与货币流通便利化与能源合作各领域协调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诸多目标及合作领域。能源合作需要货畅其流、金融货币服务、政府间合作等保障因素。综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各领域合作,与相关国家订立“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将能源合作寓于其中,通过诸多领域的建设为能源合作铺平道路。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文/杨晨曦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