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回顾

关于中国对外投资的几种误解——访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副秘书长和振伟

发布时间:2015-03-04

《今日中国》记者李五洲 党小飞报道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中国资本逐步成为外界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既有对中国投资的欢迎之声,也有对中国投资的质疑之声。
外界该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的对外投资?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副秘书长 和振伟先生。
和振伟认为,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完全是相对于改革开放35年来以吸引外资为主的“请进来”而提出来的。今天对外投资既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把自己磨练的更加壮大,更好地适应国际化潮流,也是为了回报世界——过去中国从吸引外资中受惠,今天中国也要对外投资,在造福本国人民同时也造福全人类。

中国对外投资就是掠夺资源是一种误解
有外媒报道说,中国对外投资偏好资源类项目,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掠夺资源。针对这个观点,和振伟表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起步比较晚, 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是27亿美元,2003年是28.5亿美元,2007年是265亿美元, 2008年之前基本上都是没有超过300亿美元。但是到了2008年的时候,中国对外投资就呈现了快速发展。2008年这一年一下子突破了500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达到559亿美元。
2008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实际上是跟金融危机有关。2008年之前,西方国家吸引外资的门槛比较高,给中国企业投资的机会不多,中国企业想去投资也没有机遇。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的资金链断裂,之前很多中国企业不能涉足的领域开始可以允许中国企业涉足了,就像吉利并购沃尔沃、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斯迈斯特。而这些新增的对外投资更多的是在制造业。
“我觉得中国对外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复苏还是有很大推动的,尤其是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的帮助。”和振伟以俄罗斯为例说,俄罗斯处于经济转型期,很多的资金都流向了高利润的能源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特别希望中国的投资进入到加工制造业。中国的资金介入,就不仅仅是解决就业的问题,而是能够对它的经济结构调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从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跨越式发展来看,金融危机给了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机会,而不是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收购资源的机会,因为危机期间中国对资源的需求也降低了。
和振伟又以美国为例说,过去美国从整个经济结构来说是以金融、虚拟经济为主,它现在也注意到必须依靠实体经济来发展。而中国企业投资恰恰都是投资其实体经济部门,这对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引用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外洽会的发言“最近21个月中国对美国的投资累计185亿美元,是前11年的总和”,这既说明中国对美国投资有一个快速的增长,从中也看得出投资的领域来——因为资源类的项目在美国很难获得批准。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业是多元化的,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经济部门。比较受欢迎的往往是在基础设施、制造业领域。在行业分类里面来说,名列中国对外投资第一位的领域是商业服务业,矿产资源类的只排第四位。”和振伟说。中国“走出去”企业有1.6万家,其中的资源类企业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而已。
那为什么中国对外投资会给世界以偏好资源类的印象呢?和振伟认为,中国的一些企业如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规模很大,它的某个并购会给人很深的印象。再加上有媒体炒作,容易给别人造成中国大的国有企业出去收购资源的印象。

农业对外投资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近期中国与乌克兰的农业合作备受关注,有媒体渲染说中国在乌克兰买地,目的都是将所生产粮食销售到中国,以保证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
对此,和振伟说,“我最近也关注与乌克兰的农业合作,这里存在着误解——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在乌克兰买地,因为乌克兰明文规定不允许外国人买地,中乌农业合作是一种租赁形式,只不过媒体夸大了。” 他认为,“从中国的政策来说,是鼓励农业对外合作的。大家都知道,农业是中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几亿人从事农业,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很多的经验供别人来享用。我们在境外,无论乌克兰也好,在非洲还是在俄罗斯也好,都租了很多地去种地。”
乌克兰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被喻为“前苏联的粮仓”,耕地较多、人口较少,有很多荒芜的耕地。不管生产的粮食留在当地、运到中国、还是销往第三国,中国企业去租种,把这片荒地变成了耕地、种出了粮食,就已经是给人类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即使把生产的粮食运到中国来也不代表什么。”和振伟说。因为乌克兰本身就是农业出口国家,它的粮食主要出口到欧洲、中东,现在也开始出口中国,“我在和乌克兰农牧集团接触中了解到,该集团有53万公顷的土地,有很多的土地空置着,很希望与中国合作,将空置的地利用起来,生产的粮食也希望能够运到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拥有大量闲置的农业资源、资金、劳动力,中乌之间可以进行农业方面的合作,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总之,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农业领域的对外投资问题。虽然中国人口比较多,但我们通过科技手段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是没有问题的。我认为中国政府鼓励中国农业走出去,从某个层面上是为了发展壮大我们的农业,让农业企业也融入到国际化竞争中,把农业企业做成一个跨国的企业,也参与国际竞争,我认为这才是农业‘走出去’的本质,对整个国际的农业发展很有帮助的。”

国企并不意味着政府操控
国际舆论在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始终是格外受到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舆论认为国企的背后就是中国政府,这也成了国企在海外并购中“走麦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振伟告诉记者,“国外对中国的管理体制不太了解,往往误解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后都是政府拿的钱、有政府的倾向在里面,其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政府没有从财政里拿出一分钱给这些企业到境外去投资,更不会告诉企业去买哪个资源。”
和振伟介绍说,国家发改委在审核项目的时候,只是帮企业把握一下对外投资方向符不符合,比如说这个国家在打仗,政府肯定不会建议你去投资。至于这个项目赚与否是由企业自己来决定的。
发改委还要审核投资资金的来源、企业在银行的信誉如何?如果银行没有给企业出具贷款担保函,发改委是不会来批这个项目的。
有人会说,国有企业的贷款主要来自国有银行,那资金不是来源于政府吗?“要知道,国有银行也是企业,它的贷款并不是国家拨款,是需要贷款企业偿还的。银行贷款是按照规矩来去做的,万一这个项目做得不好的话,企业还不上,银行照样要破产。”和振伟说。因此银行在贷款前要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看具不具备偿还能力。
尽管国有企业起初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打了头阵,但现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势头明显是在上升。2011年,民营企业占到对外投资企业的35%左右,2012年比例上升到40%。
“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我认为,民营企业将会是未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这是大势所趋。”和振伟说,“为什么说民营企业增速比较快呢?灵活机制是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决策快是它最大的优势。它不需要经过层层报批,有的时候它的董事长一个人就可作出决策。”

世界要给中国企业一个适应的过程
外界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方面批评声音也较多,认为中国企业喜欢带中国工人、不雇佣当地工人,不注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为当地社区建设出力等。这些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这确实是我们过去比较欠缺的地方”,和振伟坦承,这主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短,一些中国企业家还拿着中国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到国外去进行管理。
“就说带中国工人出去这个事吧,过去在民营企业中存在较多。问这些民营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回答说:中国工人是全世界最勤劳最辛苦的,没有节假日,可以完全在任何的艰苦环境下都可以吃苦去工作,劳动效率非常高。”和振伟表示,这个问题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当然是用中国工人最合算,这个无可厚非。但对外投资是在别的国家去投资,一定要考虑多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解决了一个人的就业,就能让一个家庭的生活稳定,是比捐献钱建幼儿园小学更重要的社会工程。
正是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2013年12月举行的第五届外洽会才把“责任”与“投资、合作”并列为会议的三大主题。
“对外投资真正做得成功的话,这种社会责任是很关键的。我没有做过一个完全的统计,但通过跟踪‘走出去’企业,我认为很多企业在这个方面都在转变,都在提出本地化的原则,越来越多地使用当地工人。”和振伟说,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并没有派一员一卒过去,而是采用“沃人治沃”,解决了1200多当地人就业。很多在境外企业也承担起了社会责任,譬如中石油这样的大企业,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很多,不仅帮助建设幼儿园、医院,甚至捐建了学校。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12年中国企业在海外雇佣的工人超过了70万,中国企业在投资所在国交纳的税金超过了220亿美元。
“我们的企业毕竟是刚刚走出去,需要一个适应、学习的过程。所以,世界也要给中国企业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来转变,更不能把个别的现象就完全说中国的企业都是这样。”和振伟表示。

双方媒体都不要刻意去夸大、炒作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舆论上世界关于中国投资的态度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舆论表示世界表示欢迎中国的资金,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舆论热衷于报道中国企业(包括华为这类的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经常被一些国家以安全为理由拒绝。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世界关于中国投资的限制确是存在的,我这里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如美国以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投资,华为、三一重工等在美国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和振伟说,这些案例背后有很多利益团体,包括议会、院外集团,都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里面。当然,“还有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在对外投资的确不太注重自己的形象,也给外界带来不好的印象,就像一条鱼腥了一锅汤一样。”因此,和振伟认为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还是要尽量规范自己,更加自觉地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才不会给别人造成错觉。
和振伟表示,“你到别的国家投资,你是没有办法来左右另外一个国家的世界观、它的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最多是通过政府层面来进行交涉。我们可以做的更多的是从企业自身讲,让你的企业更加规范。做好宣传和铺垫,打消别人对你的顾虑。你不能左右别人,但你可以左右自己。”
对美国的投资以安全为由被拒绝肯定是少数,但之所以这些少数的案例舆论上影响比较大,是因为外国媒体有它的倾向性,有意把问题往大了说,不断通过炒作来抹黑中国企业。而国内媒体对个别失败案例的反映也有些过度。
“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和振伟建言双方的媒体报道要看大局、看整体,不把某一个案例放大,也不戴有色眼镜来看中国投资。